进入城中,远远就有几个身着盔甲的人严阵以待。
“各位,”辙苏下马,严肃地看着大家,介绍道:“这便是祖父的孙子,闻奕,也是闻家军的将军。”
一句,便立住了闻奕的身份,也表明了他的立场。
闻奕沉着脸,朝大家点了点头,“诸位好,我是闻奕。”
众人面面相觑,闻奕不咸不淡地与其对视,半晌,众人点了点头,恭敬地行了一礼。
大帐里,闻奕看着行军图,问道:“如今形势如何?”
他知道的不过是传入京中的急报,不容乐观,形势严峻。
可具体如何,他不得而知。
“祖父战死后,我们大大小小也打了几次战,对方气势大振,每日都会有突袭。好在大家都是久经沙场,应对能力也非同一般,几次都被挡了回去。”
辙苏面色复杂,“但是,如今军粮撑不过三日,十六部又虎视眈眈,就怕绕道后方切军粮,我们也派人去接应了。”
“粮草大概三日会到,”闻奕手指在沙盘上点了点,“至于押运,我让祖父留下的亲信扮做商人运货,走的小路。”
“还有一部分走大路,此做引诱,若是他们劫车,车上的火药不会让他们讨到好。”
“如此便好。”辙苏欣慰地拍了拍闻奕的肩膀。
在一旁听的几人也点了点头,目光赞赏,眼含热泪,“将军后继有人啊。”
“大家不必伤心,”闻奕目光沉凝,一字一顿:“我定会带回祖父的尸首,也会胜。”
翌日,大军压境。
辙苏站在城墙上,目光沉沉。
“如何?”闻奕问。
“看来,他们是要一举夺下榆关了。”
“还有多少人能用?”闻奕看着城下的人,面色如常。
“榆关距容城不过三十里,”闻奕道。
“可此时去借兵,且不论杨志喜借兵与否,便是借到了,也来不及。”
闻奕悠悠看着火红的太阳,漫不经心道:“我是说,这样的距离,现在也足够赶到榆关了。”
辙苏瞳孔放大,震惊不已,“你是说……”
闻奕点了点头,“兄长,你去接应援军,这里,便交给我吧。”
辙苏沉默一瞬,顿时明白了闻奕的意思,连忙点头,“我这便去。”
“将军,如今该当如何?”副将杨成蹙着眉,指挥着弓箭手。
“等。”闻奕轻轻道。
“啊?!”副将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。
“此战,我会出城。”闻奕不顾杨成是什么表情,面无表情道:“届时你们不必管,无论如何都死守城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