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1节(2 / 2)

是的,小钱。

可惜对下面学生来讲,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

整个府学的学生,有一半都愁云惨淡的。

接下来的岁考,变得更是紧张。

岁考只考一日。

上午考主科,共做三道题,每道题答四百字左右。

一道四书题,两道五经题,五经题是五选二,答两个即可。

下午考辅科,六个辅科,六选二,学生早在七天前报好名,到时候去自己考试的考场即可。

纪元准备考数科跟律科。

数科对他来说好过。

律科则是,想要真正检验一下自己的成绩。

不过这两个辅科考的人都少,夫子们不会卡大家的成绩。

排名分班的时候,辅科的计分占比较少。

主要还是看上午主科如何。

说到阅卷算成绩。

纪元也是没想到,就算考完了,也还是要等明年开学之后再说。

想要知道自己什么名次,去什么堂,还是等着明年再说。

只能说万事不能着急。

终于到十一月十五。

府学的考试都在各自的主科学堂里。

上午两个时辰,三道题,写完可以提前交卷。

为了考一个好成绩,基本没人会提前交。

交了卷子费的考卷发下来。

是最平常的纸张。

仅有六张纸,放在平时,纪元在外面转一圈就有了。

就算不白嫖,自己买,也只要一文钱。

纪元看着岁考题目,第一道四书题,出自《孟子》。

题目说,君子之不耕而食,何也?

这题要联系上下文,前文是公孙丑问,《诗经》里说明了,人不能吃白饭。

但君子为什么不耕种就能获得食物啊。

孟子答,君主在一个国家居住,本地的国君任用君子,那国家就会安定,富足,尊贵,荣耀。

少年人都会跟随他,学着他孝顺父母,敬爱兄长,诚实守信。

这难道是吃白饭吗?

不是的。

孟子认为,人都有分工,君子是用自己的品德和智力得到食物,并不是吃白饭。

纪元看着这题,脸色有些古怪。

要说孟子理想中的完美世界,这么讲肯定没问题,以分工来换取食物。

公孙丑引用《诗经》那句则不同,伐檀篇讽刺君子,说君子不稼不穑,不狩不猎,为什么能得到稻谷,还能穿带皮毛的衣服。

伐檀最后感慨:“彼君子兮,不素食兮!”

君子老爷们呀!你们不能白白吃肉吃饭啊!

这是很明显的两个观点碰撞。

一个认为,要用劳动换取食物。

这点肯定没错。

不耕不食,是很朴素且应当的思想。

另一方认为,大家只是社会分工不同,不做体力劳动,不代表没有产生效益。

这个观点放在后世和现在来说,都是没错的。

甚至后世的科举发展,让很大一部分人从重体力中解脱出来。

说他们没有种地,就不能吃饭,没有打猎,就不能穿厚衣服,这显然也不合理。

但孟子的话,放在天齐国的现在,特别是刚巧立名目搜刮那么多银钱的府学来说,就显得格外讽刺。